2022-11-01 35
西安沣东第二小学的学生团队,通过自主选题、上网查找资料、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地调研、融入艺术实践活动等,对中国传统纹样在旗袍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学习研究,完成研究报告,设计了展示作品;为解决学校新装修的实验室甲醛问题,来自上海大同中学的三名高中生借鉴中草药炮制方法文献,围绕中医药吴茱萸对甲醛消除作用开展探究,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六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用纪录片呈现了《时间视域下北京旧城元典风物的意脉传承》研究成果,阐释了“流光声色中的京韵风华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的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以下简称“致敬项目”)中,像以上这样的大中小学生有2000多名,他们自行组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题,在线上经历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展示作品。创研院邀请专家提供专业指导。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式学习,2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受益匪浅,他们表示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学生们通过项目学习,深刻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于2021年4月16日启动了首届“致敬项目”,作为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致敬项目的核心是“用项目式学习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将立德树人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学生5C核心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致敬项目,力图形成一批结合项目式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示范案例,产出一批高质量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中小学生的创意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擅长用项目式学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型教师。
2022年5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的首届“致敬项目”落下帷幕。在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展委员会主任陈光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张明远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团队代表都充分肯定了活动的价值意义。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践之于行、根植于心
陈光巨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踪迹并不难,难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之于行、根植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所以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沈阳和平区、郑州金水区学生团队答辩瞬间
陈光巨教授特别介绍,致敬项目立足于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团队提出的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同时发展学生的审辨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通过各个组别学生的成果展示和答辩活动,基本实现了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并且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锻炼了个人的审辨思维与协作能力,活动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
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从我做起
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的张明远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如果没有传统的文化,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特征,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它不仅世世代代传承培养了中华民族修身育人的德育价值,同时也具有教导青少年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双重价值的传承,铸就了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千年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之美还具有陶冶情操的美与价值,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人对“美”的教育严重缺失,但是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各类非遗项目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联系,在学生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美学传递,这将会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张明远教授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从我做起,如同致敬项目在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沉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中。
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澳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在澳门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澳门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朱教授对致敬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担任了大学组评委。他指出,一个民族的自强和民族意志力需要体现为民族的自信。我们的民族拥有漫长的苦难历史,但是苦难没有把我们打倒,反而使我们在困难中得到发展,根源就在于优良的民族传统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撑。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必须用各种方式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朱教授从学术认知的角度提出,学习、复习、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识,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文化的滋养;从魅力认知角度来看,同学们通过艺术欣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体验,从情感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从学理的角度说,虽然许多同学们年龄很小,但通过学术分析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敬依然非常专业和深刻。朱教授最后表示,欢迎同学们到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参观交流,大家一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以项目学习的方式,驱动学生自主认同中华文明
致敬项目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为大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广州市教研院语文教研员王惠博士担任中学组评委。她充分肯定了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的探索方式,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习过程变得真实、有趣,真正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增强了文化自信。她说,致敬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代代传承的文化使命感和中国教育工作者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积极回应了当下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举措,进行了基于学理、切合学情的科学设计和周密安排,组织有效,推进有序,是一个在文化建设、学术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的项目,可以发挥立德树人一面旗的效用。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校长王燕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志晖
来自辽宁省沈阳的王燕校长表示,致敬项目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项目式学习和项目式作业探索形成了完美相聚。而对于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志晖表示,应当坚持以行动驱动理解、以理解驱动创新,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掘项目研究的乐趣。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中小学生都是主力军
在闭幕式上,小学、中学、大学组学生团队代表纷纷发言,表达了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活动带给他们的启发与思考,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学习体验,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动手能力、探究方法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并表示会将项目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云南昆明小学团队
广东佛山中学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的团队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构建起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特色村落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的三位同学对他们的研究项目“香云纱”进行了复盘,通过致敬项目同学们得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香云纱”的工艺,并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不会消失,但需要融入当代社会中成为活的文化。大学生代表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千百年来,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参加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对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还增强了学术规范意识,提高了研究报告水平。
首届“致敬项目”圆满落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永不停止
为期一年多的致敬项目也吸引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和媒体的关注,他们的评价不仅仅是对致敬项目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的支持和肯定。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何成刚研究员表示,同学们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上的壁垒和瓶颈,让同学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表达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北京师范大学孟凡行教授评价:教育着眼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未来,教育连接千家万户,就此而言,致敬项目不仅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从教育入手点燃全社会关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文化精神的星星之火。有学生家长在观看直播时留言:过去给孩子们讲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很空洞,但致敬项目解决了这个难题,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从内心开始对我们国家和国家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后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将深入总结活动经验,优化活动组织实施流程,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持续开展“致敬项目”。第二届“致敬项目”即将启动,敬请关注。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原文链接:https://zazhiba.com.cn/post/12937.html
=========================================
https://zazhiba.com.cn/ 为 “自由随风”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
百科资讯 2022-10-27
百科资讯 2022-10-26
百科资讯 2022-11-07
百科资讯 2022-10-22
自媒体运营 2022-11-19
百科资讯 2022-10-19
百科资讯 2022-12-02
百科资讯 2022-10-21
百科资讯 2022-10-26
百科资讯 2022-10-26
李靖国 2023年12月23日
小游客 2023年03月31日
访客 2023年02月06日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